昨日,南方都市报A35版刊登的《小学数学题 你会做几题?》一文,引来了众多读者的强烈兴趣,一高校理工科研究生用了大约40分钟把九道题目解答出来,一中学数学老师也用了1个多小时完成。对此,读者认为,教育在于引导而不是刁难。
市内不少家长也有感于目前小学生作业“操之过急”,纷纷打来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题目可更生活化
“开发孩子们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角度,这是好的!但要引导,而不是刁难,因为自己空想是不可能有突破的,教育应该是先指明一条路,再让小孩顺‘路’走。”卢小姐是广州市某高校理工科的研究生,她认为,学校出的题目也不能全说不好,只是对于小孩子来说,有点伤脑筋,像那题问星期几的,还要考虑每4年有一个闰年,要多加1天,这种就是考现实生活的细致。
“数字的加减乘除,加上一些生活化的东西,孩子们容易想象得出来。比方说第一题,如果改成猴子分桃,分不均匀,可能会更有意思,引发孩子的兴趣。”
陈老师是17中的数学老师,他认为,那些题目通常都是竞赛题,只有参加兴趣组的学生才会做的。如果这是家庭作业,老师事先就要好好教导。“我觉得小学生接受各种解题技巧,进行一些纯粹思维的训练,对他以后的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。”
改革作业形式
读者江小姐看了本报后,打电话表示,其儿子在白云区江高镇中心小学读一年级,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写日记,但是,其觉得一年级的小孩子很多生字都不认识,根本不会写日记,这无形中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。
另一方面,市民陈先生也打来电话抱怨,学校留的作业太机械,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。陈先生的儿子今年读小学二年级,每天晚上老师都会布置抄写作业,并且要家长听写词组。“儿子老是坐不住,每天晚上一到听写时间,他就一会喝水,一会上厕所的。听写词组虽然简单,但是小孩子不感兴趣,学校的作业形式应该改革一下。”
不留作业难执行
据悉,对于小学生作业的要求,广州市教育局早就有“一、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”“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一个小时”等一系列详细规定。记者昨天采访中发现,真正把规定执行到底的学校基本找不到。
越秀区某小学校长表示,鉴于目前的应试教育,要学校不布置书面作业是不切实际的,只能变通一点地执行。如,小学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有一个小时的托管,通常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家庭作业,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问。为了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,学校还特意进行作业设计大赛,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,提高学习积极性。(记者 梁艳燕)